Board logo

標題: 汉儒孔融:孩子只是父亲发泄情欲的产物 [打印本頁]

作者: 永乐天根    時間: 2013-6-4 21:25     標題: 汉儒孔融:孩子只是父亲发泄情欲的产物

汉儒孔融发怪论:孩子只是父亲发泄情欲的产物
2012年6月30日07:44 城市晚报  我要参与(0)
【核心提示】孔融认为,父亲对儿子没有亲情,他生儿子的本意,是为了发泄情欲;母亲像瓶子,儿子像瓶子里的东西,母亲生儿子,就像从瓶子里倒东西出来,东西出来后,两者就没什么关系了。
摘自《城市晚报》2011年1月7日第第C07版,作者
汉代孔融四岁让梨,名满天下,这样出名似乎太简单了点,以致今天还有人在说风凉话:说不定当时的孔融不喜欢吃梨呢!
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成年后的孔融表现其实一般,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没有大的成就。或许正是源于政事和创作的平庸,才使孔融在言论上变得出格起来。四岁让梨赚取的道德资本他不能吃一辈子,为了“博出位”,他提出了两个标新立异的怪论。
一个就是“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认为,父亲对儿子没有亲情,他生儿子的本意,是为了发泄情欲;母亲像瓶子,儿子像瓶子里的东西,母亲生儿子,就像从瓶子里倒东西出来,东西出来后,两者就没什么关系了。
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代孙,这等与儒家孝道大相违背的理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难怪,后来他与曹操对着干,曹操要杀他,派人搜集他的材料时,这段言论成了他最大的罪状。
孔融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他的首创。王充《论衡·物势》篇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孔融只是进一步发挥了王充的理论而已。然而不知孔融想过没有,只消拿他自身与他的家庭反驳他,这套荒谬的理论就会土崩瓦解。
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史称他“年十三父丧,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可见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悲伤过度的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的。按他的理论,既然父亲对你无恩,你死去活来地哭什么啊?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孔融的言行很矛盾。他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一个人在坟边哭泣亡父,脸色一点也不憔悴,他就把这个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把此人给杀了。
孔融十六岁的时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因得罪了宦官首领侯览被追杀,逃到孔家,正好孔褒外出,只有孔融在家。孔融把张俭藏在家中。后来兄弟俩因张俭之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兄弟俩都主动领罪,这时候孔融的母亲站出来说话了:“两个孩子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我!”如果真的像孔融所说,儿子只是瓶子里的东西,生出之后,就与母亲这个“瓶子”毫无关系了,那他母亲此举岂不多余?
再看孔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五十六岁的孔融临刑之前,牵挂的还是他的一儿一女,希望能保全他们。
作者: 永乐天根    時間: 2013-6-4 21:26

[原创]孔融是家教失败的产物 孔融家庭也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2303 次点击
2 个回复
丹与玄 于 2012/5/6 10:37:2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争----按照规则,获得自己的正当权益
不争-- 按照规则,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分享--按照规则,在不承认别人的不正当权益的情况下,给人利益。
抢----不按规则,得到自己的不正当权益,剥夺别人正当权益。
让----不按规则,承认别人不正当权益的情况下,给人利益。

   因此,争、不争和分享,都是合法的,都不破坏规则。抢和让,都是非法的,都是破坏规则的,都有罪。

   每个人都有资格吃梨,凭什么大孩子吃大的 ,小孩子就要吃小的,自己践踏自己的权益。孔融如果说,是因为我爱我的哥哥姐姐,那没的说,爱兔子还可以拿梨喂兔子,爱心得到满足了,属于等价交换。如果是因为别人大就应该吃大的,自己小就应该吃小的 ,那就是剥削,是奴隶意识,首先得承认 吃大梨也是我应得的权益。儒家的长幼尊卑之序通过孔融的故事输灌给了一代代孩子,但是睁开眼睛看看秦国,只要有战功,弟弟都可以先有爵位,丝毫不论长幼之序,秦军靠赏罚分明的战功制度,抵抗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唐朝人在遭受胡人入侵时,都在怀念秦时的明月,真正的博爱,是不论大小长幼尊卑的,论的是优秀的制度。

   最可悲的是“让”这个邪恶的东西,居然在中国被误认为是美德?孔融让梨,最大的错误在于承认哥哥的特权,在家庭内部“让”的精神,容易误导孩子放弃自己正当权益,维护别人不正当权益。在中国社会,维护别人不正当权益的孩子们长大后,必将在维系着一个不正当的特权社会。滴水藏海,家庭教育短板最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了。
   不正当权益被维护,必将导致正当权益被践踏,社会必将不公正,道德也就沦丧了。还不如西方国家,保护人的正当权益,提倡的是分享,但绝不践踏正当权益,我和你分享这个大梨,但绝不会说,你大这梨就该你吃,也绝不为了沽名钓誉而去搞道德胁迫,这样才能拥有道德,否则只能是伪道德。皇袍加身,还要表演让了三次都不穿,成全自己“谦让” 的美德,这就是伪道德。中国式的人性丑剧,从孔融就开始了。不要说不就是一个梨嘛,但在小孩眼里的梨可是大家当啊。
  
   孔融让了梨还说哥哥大,就应该吃大梨。明显是说哥哥大,就该有特权,这个大梨本来就不是孔融的。再次分梨时,按照孔融鼓吹的大孩子应该吃大的,孔融小,就该吃小的,那么大梨就和孔融无关了,孔融在第二次分梨时就没有资格给哥哥说,这个梨是我让给你的,而孔融的哥哥肯定有资格说,你把你的小梨拿走,别动我的大梨,我想发仁心施舍给你,你才能吃大梨。到第三次分梨的时候,哥哥肯定有资格说,孔融,你靠边,我来分梨,长者先。孔融从此就不知道梨是什么味道了。其实孔融看到了更大的特权,孔融的母亲搞更大的特权,赏给孔融大梨吃。孔融从小就懂得尊重特权,维护特权。孔融幼稚的心灵被特权玷污的无以复加。
   因为弟弟小,弟弟就没有吃大梨的资格,要靠孔融发仁心搞施舍让他才能吃上大梨,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犯别人正当权益。弟弟的权益就只能靠孔融的仁爱来保证了,日本人在争议海域抓了中国渔民,说中国渔民没有资格在这里捕鱼,然后放了,能说日本人是好鸟吗?孔融把本来弟弟也有一份的大梨拿走,然后说弟弟小,本来没资格吃大梨的,这是我讲仁义让给弟弟的。孔融是好鸟吗?任何人的正当权益都不应建立在别人的仁义施舍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儒家的仁义施舍和特权专制是配套的,让特权者对老百姓有仁义恻隐施舍之心,儒家的人治社会模式就可以运行了。孔融的父母也是满脑子这种思想,才会给孔融洗脑让孔融有了特权加施舍的邪恶理念,让梨的背后是愚民主义的罪恶行径。孔融让梨,消灭了中国人的权益理念,中国人就沉浸在特权者的仁义施舍之下,没有自己的权益,给自己起个外号叫P民。

   因此孔融让梨并非出于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更非是为了道德和礼貌,也绝非没有诚意,答案很恐怖,让梨的原因是孔融被他的父母洗脑了。

   被洗脑的孔融是个特权心理严重的人,孔融死硬的维护尊长们的特权,已经到了迂腐不堪的程度,嫌别人哭坟有泪而没消瘦,就用手中特权把别人杀了。小时让梨,大时都能“吃人”了。

   孔融的家庭教育是极端失败的,孔融长大后,为了自己“谦让”的美名,当孔融的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孔融让一个他哥认识的通缉犯住在自己家,真是谦让到家了,结果构成包庇罪,然后又主动让官府判自己死,或许孔融知道自己是道德楷模,官府不敢判死的,官府觉得孔融的名气太大了,就杀了并不知情的他哥,孔融擅做主张,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孔融的名气更大了。孔融的哥哥,小时后看到看父母给孔融赏大梨,大了还要替孔融的仁义道德大送命。死的冤枉啊。

   此时孔融的母亲在丧子之痛后,心里在暗暗的骂孔融,你让你他M的个逼的让,就知道谦让,这个老妇人似乎还不曾料想,丧子之痛还没有完结,孔融又让她迎来了满门抄斩。

   孔融为了收殓名士,让老百姓打造棺木,埋葬那些死在孔融辖区的文人墨客,打造自己仁义施舍的高大形象工程,老百姓自己都穷的叮当响,谁有闲钱干这个事情,空费民力,老百姓对这个孔公务员反感到了极点。
   孔融世袭了爵位,自以为很有特权,看不起出身不好,还改过姓的曹操,老是鄙夷曹操。曹操为了省些粮食,颁布戒酒令,还美其名曰,酒会误国,孔融孔爵爷这种特权心里严重的人当然不干了,反讽曹操,女人也会误国,怎么不戒女人啊,孔融不懂军国大事,只会点小聪明,他能看出来曹操是为了粮食吗!未必,否则他会闭嘴的。曹操乃是挟天子令诸侯的人,收拾一个道德模范还真难不倒他,曹操给孔融找了个几个道德败坏的罪名,把孔融满门抄斩。道德楷模身败名裂,为天下耻笑,孔融算是死有余辜了。
   
    孔融的母亲,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年夸孔融让梨,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啊!

    把长幼和尊卑联系到一起的儒家是最为可憎的,因为哥哥大,哥哥的权益就是必须要被放大的,哥哥就有特权吃大梨,这一点正是人治社会的基础。大人物的权益要被放大,大人物就是赤裸裸的特权,小老百姓的权益是不存在的,要靠大人物的仁爱之心来保证 小老百姓就是乞丐的地位。既然小老百姓的权益靠大人物的仁爱之心来保证,法律其实就是摆设了。人治社会的特点就是以文乱法。“让”是虚伪的。让大的,是奴性社会的源头。让小的,是仁义自律施舍社会的源头,孔融让梨是贻害后人的故事,是中国罪恶的人治社会教育的经典教材。

   孩子们相信了孔融让梨,就学会了虚伪的尔虞我诈,并且都拜倒在了大人物的特权面前,受过孔融让梨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并不认为大人物的特权有什么不妥,人家大么,就该有拿大的啊!中国孩子反倒是都紧紧围绕着特权,使得中国彻底沉沦为人治社会。中国孩子拜倒在特权面前,乞求吃肉的人能给点汤喝,屁之民就高兴了。箩官外逃,怀里揣的就是亿万大梨,中国人不关心自己权益的沦丧,反倒对拿大梨的特权羡慕不已,这个国家有什么前途!

   外国小孩从小被教育人人士生来平等的,要去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于是就有了众多的法律和司法程序,中国人显然对此会嗤之以鼻,去寻找特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人治社会在中国经久不息的原因,和孔融让梨贻害后人不无关系。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32

在中国 小小的孩子都知道
大的要吃大梨 小的只能吃小梨 或者等人家大的发发仁义施舍之心 才配吃大梨
人家大么 就应该拿大的
我等小P民 就该拿小的啊
刑不上大夫 礼部下庶民 不论巧舌如簧的御用文人怎样为这句话辩解 一直都是这么用的

把必然的义务 变成偶然的善心
吃大梨本是每个孩子可以公平享受的权力 自此没吃吃上 下次就优先让你吃 这样才公平
孔融没有这么做 而是谦让 维护了大的的不正当利益 剥夺了小的的正当利益 然后通过自残的办法给小的予以补偿
自己在从父母那里得到赏赐的大梨
其实最大的梨是被孔融吃了

孔融是中国特权加仁义道德社会的经典教材
是中国人民愚昧无知的结晶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42

[原创]鄙视孔融,拒绝让梨
4606 次点击
45 个回复
鬼首天龙 于 2012-4-19 9:57:5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就不讲了,这个操蛋的故事是个中国人就知道。这两天,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一份小学语文考试卷,一个上海的小朋友,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下面的“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选择填空里,写下了“我不会让梨”几个大字,被阅卷老师打了红X。这条微博被人们转发传播而引起热议。哥看到了网友们的纷纷议论,有些想法,欲吐为快。

孔融是谁?很多人虽然知道孔融让梨的好人好事,但是并不知道此人的出身来历,我告诉你,这个人小时候让梨,长大之后把自己的脑袋也给让出去了,要他性命的人是孟德曹操。至于曹孟德为什么要杀他,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以我的眼光来看,完全是因为孔融装逼的缘故,曹孟德瞧他不顺眼已多时。孔融,这位东汉的大名士,装的是什么逼,犯的是什么罪?从他让梨的事迹被广为流传来看,此人是典型的道德装逼犯!

说一段孔融装逼的故事。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虽然满脸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淌,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给杀了。你说这人不是倒霉催的么?

按照人之常情,谁人家里有亲人亡故,朋友们大多会表达慰问之意,并以节哀顺变保重身体相劝。然而,在东汉末年,那个行将动乱的岁月,父母过世,类似孔融之流这样的大小儒棍们,都以悲伤到容毁骨立为荣,孔融就曾经靠这个博取高名享有盛誉的,他哪能容忍得下有人与自己的神圣理念背道而驰?杀不孝之人以发扬光大自己的高尚嘴脸,是必须的!这就是孔融款的道德范儿的装逼犯!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的成年人始终把他它作为最好的道德说教范本世世代代讲给孩子们听,以为这是我们谦恭敬让的传统美德,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件事本质上的荒诞不经。首先来看孔融让梨的逻辑和理由,“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梨”,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什么理由?少年孔融以这个逻辑和理由的让梨之举,是故意卖萌或是一个天生傻逼,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个举动无疑地得到了周遭大人们的一直赞扬,都说孺子可教,这是一个好孩子!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在场的大人里面,没有一个站出来告诉这个孩子:这个梨是属于你的,你没必要谦让给他人,你可以得到它,并有权利把它吃掉!但是,没有人这么说,似乎人人都为孩子的让梨之举感到欣喜,由此,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无耻与下作可见一斑!

非常欣赏上海的这个小学生的真实与勇气。在语文考试的试卷上,他真实地表达了自己“我不会让梨”的立场。其实这个孩子不是不知道让梨会得到赞扬的,在上一个‘孔融的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的填空里,他选择了“谦恭敬让”四个字,被老师判为正确。但是,这个孩子最终选择了拒绝“谦恭敬让”,被判卷的老师打了红X。我不明白,为什么拒绝“谦恭敬让”就一定是错误的呢?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之中,似乎都是被要求“让梨”与“奉献”的,一个个的道德榜样树立在你的面前,从孔融到雷锋,从刘胡兰到邱少云,从焦裕禄到孔繁森。所有的人都憋着一肚子的坏水想方设法地想骗取你手中的梨,想骗取那本应该属于你的东西,包括你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让梨或被让梨,奉献或被奉献了。从来没有人,公开的表示一次拒绝。不是因为我们的特质里具有兔子般的的懦弱,还有狐狸般的的狡猾,与狮子般的的凶残。

在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一个上海的少年,在一次语文考试的试卷上,公然地拒绝“让梨”,真是难以掩饰欣喜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发出赞许之声。对于那个给这个少年的答案打了红X的老师,我要竖起一根中指,告诉他:你可以去死了!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50

简论孔融:—— 爱祖宗,更爱真理!
作者:郭德茂     见“视今视昔”博客

标签: 孔融  2011-11-07 16:26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直系第20代孙,是汉末名士。也算是本集团的人,但常常违逆曹操,被曹操嫉恨,杀之。
   孔融“幼有异才”。四岁让梨:“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十岁见名盖当世的李膺,“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惑然不解,孔融则曰:“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李膺大赞赏,称其“必为伟器。” 于是有陈韪说:“小之了了(明白,聪明),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想必先生就是小之了了的了?!孔融的迅捷凌厉、针尖对麦芒可想而知。而他的性格,也成了他被杀的必然原因。
   东汉党锢之祸中,正直之士张俭因得罪宦官遭通缉,去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时孔褒不在家,十六岁的孔融毅然决然地收留。孔融、孔褒被逮捕下狱,“一门争义”!孔融说人是他留,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要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该负责,于是“一门争死”。最后孔褒被杀,孔融虽未死,但主张正义,勇敢赴死,表现出难得的精神。其名声大噪也是必然。
孔融清高,州郡多次辟举他做官,他都推辞。
孔融是时评家,生性耿介,直抒己见,嫉恶若仇,个性鲜明。“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后汉书》)
曹丕称赞孔融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孔融的确是气盛于为文,他写的《荐祢衡表》辞采富雅,气势充沛。《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一气灌注,顺理成章,辞理畅达。
孔融刚直耿介,一生傲岸,甚至常常意气用事。曹操要杀杨彪,孔融顾不上穿朝服急忙去见曹操,劝他不要杀无辜,以免失天下人心。并声称:你如果杀杨彪,我明天就撩起衣裳回家,再也不做官!
曹操要戒酒,说是酒能乱性,能亡国。孔融《难曹公表制禁酒书》直言以对:若酒能乱性,何不从根本上做起,把性戒了!“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其意思是,天上有颗星叫“酒旗”,地下有个郡叫“酒泉”,人喝酒海量称有“酒德”,帝尧饮酒千锺成了圣人。而且夏桀和殷纣因女色亡国,那何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他直揭曹操老底“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曹操打败了袁绍,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即《洛神赋》的主角)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你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很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初以为是好话,问典出何处?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当时社会混乱,治安不好,有的人想恢复汉朝已经废除了的肉刑。孔融说,“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 问题的根本在这里!并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孔融讲的道理打消了朝廷想要恢复肉刑的念头。后来历史上一遇到这类问题,人们就想起了孔融的道理。
曹操要讨伐乌桓,孔融认为不必。嘲笑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意思是借一些小事情发动战争,大动干戈,实在可笑。
曹操鼓吹以孝治国,在家要孝,在外要忠,好维护自己的统治。历史上统治者总喜欢玩这一套。直到清初黄宗羲《原君》、《原臣》才阐明父与君的区别:父与子是血缘关系,不能选择;君与臣无血缘关系,是双向选择!曹操说,我们要报答父母,父母为什么生我们呢?孔融认为所谓孝道不足守,他说,父母生我们是为了他们当时的快乐!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真是“离经叛道”了,它居然是出自孔圣人的直系子孙之口!联想到我们现实的思考,难道父子关系是一种存贷款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报答,是要还借债还要加上利息?尽管孔融的思考不能“持论”,缺少持平,有时甚至“杂以嘲戏”,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和他看问题的深刻、合理的部分。关于父子关系,我们为什么感恩父母,孔融的意见于今依然有参考价值。尽管它不周延,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重要角度。
孔融被杀的一个更隐秘、更深刻的原因是他维护汉朝,阻止和妨碍曹操篡汉!董卓独揽朝政后,要废掉汉少帝,孔融言辞激烈,坚决反对。 孔融任职北海郡时,有人劝孔融要乘势而起,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孔融忠于汉室,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力图增强汉室实权,此举严重阻遏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欲规(谋划)不轨”(捏造的),“跌荡放言,谤讪朝廷”(怪话连篇)、“不遵朝仪”(不正装上班)、“大逆不道”(有忤儒之论,即论父与子之关系)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周岁。
    孔融的《临终诗》:“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满世界都是忠诚的歌颂),华繁竟不实。(这繁丽的花朵竟然解不出果实)…… ”深刻揭露了严酷的社会现实。他被杀的罪名多出于深文周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生性刚直、不阿权贵、嫉恶若仇的孔融大概是免不了悲剧命运的。
   孔融最让人敬佩的是,不因为生在某个家庭,就先验地天然地成为家族某个人的维护者和思想的继承者。难道他生于孔家,就一定要维护孔子或者儒家?难道某一种思想或学说是因为发生在哪里来决定它对与不对、爱与不爱吗?是因为它对,才爱!反之亦然。我们爱祖宗,更爱真理,更爱探究真理!爱祖宗之爱和爱真理之爱是两码事,不能混同。这是我对孔融最为感佩的原因。由此也可联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去伪存真,去恶存善!我爱祖宗,更爱真理!
   这是基本的道理。你懂得。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54

“孔融让梨”是历史的选择
乔志峰

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网友认为,“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4月18日《新闻晚报》)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年,一直以来,国人都将其当作礼仪教育的绝佳案例来使用。没想到,现如今却有孩子“叛经离道”,说出“我不会让梨”这样惊世骇俗的狂言来。噫,是何言欤!孩子,让我来告诉你孔融为什么必须“让梨”吧。

孔融让梨让出了先进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君臣臣父父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封建社会德育内容的精髓所在。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要胡闹”。从严格意义上看,孔融的举动并非“让梨”,而是“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据史书记载,孔融分梨后,其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由此可见,孔融并非天生就是活雷锋,高风亮节、先人后己,他只是按“规矩”办事而已。因为他年龄最小,所以才“唯己所得甚小”;如果他是大哥,他必毫不客气将最大最好的梨子据为己有——因为这才符合“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的封建礼仪要求。梨子虽微不足道,却是检验封建道德的试金石。连分梨子的小事都能做到充分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天理人伦,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就更能够践行“圣人之道”啦;能够让“兄长吃大梨”,就更能够将“让领导先X”落到实处——有房子,让领导先住,住大的;有茅台,让领导先喝,喝贵的;有豪车,让领导先坐,坐威风的;就连发生了火灾,也应该让领导先走;至于“先富起来”,就更应该让领导“身先士卒”啦……只有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都具备了孔融让梨的先进思想,领导和大人物的权益(权势和利益)方能得到保障啊。或许,这就是为啥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还深受欢迎,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教育一下孩子们的根本原因吧。

孔融让梨让出了“韬光养晦”的大智慧。孔融让出去的,不过是大一点的梨子而已,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他收获的,却是“父大喜”,也就是当权者的欢心和认可。同时,他更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收获了大大的美名,一时间天下皆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融的哥哥,仅仅吃了一个大一点的梨子,就在弟弟和家人甚至全天下人面前抬不起头来。通过牺牲哥哥的尊严来成全自己的声名,这是对哥哥的尊重呢,还是故意“坑哥”?反正我怀疑这可能是个圈套。孔融“坑哥”并非只有这一次。后来长大成人,有个叫张俭的人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不得不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当时只有十六岁的孔融便自作主张将其留下。事情败露后,张俭溜之乎也,孔融、孔褒均被逮捕下狱。孔融慷慨激昂地表示:人是我留下的,要杀就杀我吧;哥哥孔褒赶紧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孔融的老娘也站了出来,称自己是家长,应该负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门争死”(或曰“一门争义”)。面对这一家不怕死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地方官员乱了方寸,只好向朝廷请示。最后孔褒被杀,孔融却因此名声大噪,其“义举”再次轰动天下。孔褒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做,就稀里糊涂被弟弟给送上了刑场。或许他临死还为了弟弟的义薄云天而热泪盈眶呢。有这么一位韬光养晦、阴鸷深沉的好弟弟,真是一件“鸭梨很大”的事情呀。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与其说是孔融选择了梨子,倒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孔融;与其说这是孔融的命运,倒不如说这是孔融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孔融通过让梨实现了从一个普通人到道德楷模的升华,也为后世进行洗脑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活教材。老师坚定地为“孔融让梨我不让”打上个大叉叉,实属捍卫正统思想使其为今日之既得利益集团所用的必须手段。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国粹背后所蕴含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相比,神马诚信平等自由博爱民主,统统都是浮云。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55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文/余晓平

    要说中国的教育害人,随便就能找出来一大堆例子。最近网上疯传一个小学生的答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小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判错了,于是人们针对这个答案展开辩论。

    一方觉得,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回答“我会让梨”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素质,树立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让记住课文。孩子还小,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

    另外一方觉得,应该鼓励孩子说实话,要是孩子明明想吃大的,老老实实回答不会让梨,无论如何也不能算错,这样等于逼着孩子说谎,即便是把答案做对了,将来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照样,还是想办法吃那个大的。

    建议家长回家给自己孩子测试一下,假如他们还是小学生的话,可以肯定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回答让梨,因为标准答案就是这样的,如果不这样回答,成绩不好回来会挨揍的。这就是我常常提到的,中国的教育是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你不按照安排好的教育目的去做,你在社会上就彻底完蛋了。以这种教育来达到洗脑的作用。

    那么好,我们把测试的范围扩大到中学,甚至扩大到成人,因为在网络上争论的大都是成人。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相信答案会出来很多,比如说找个天平来呀,谁吃大的谁就负责削皮呀,等等,五花八门。我小时候记得也是忠心耿耿地回答“让梨”,但现在我会给出一个很多中国人想不到的答案——和哥哥商量,听听他的意见。

    其实什么答案都应该是对的,关键是要说实话。这篇文章讲的不是答案问题,只是向大家介绍西方道德的一些精髓——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

    不知是教育的结果,还是文化的背景,中国人总喜欢以自己的好恶来替别人做决断,像课文里面的孔融,自己判断哥哥就应该吃大的。这就是中国封建道德上的一个混账逻辑,你凭什么把圣人的位置留给自己,把小人的位置留给别人?你凭什么就那么霸道地替哥哥做决定?

    一句话,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学会尊重别人,听听别人的意见。

    特别是学雷锋以后,不但没有让社会的风气变好,反而让这个社会变得特别虚伪,社会效率变得低下,更糟糕的是后来越学越弄虚作假。就拿替服务员擦地板这种事来说,你是自己高尚做了好事,那服务员怎么办?被人指责偷懒怎么办?或是本来就想偷懒你其到一个助长的作用。

    仅仅这么一个试卷,一道小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当中所存在的弊端。要是发生在国外,当然是类似的问题,老师肯定不会这么武断地判错。我早就介绍过,国外关于人文类的试题大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能得到高分。

    也就是说,教育本身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个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和北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将来大家的思考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孩子其实非常聪明,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等等一点也不差,但唯独缺少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出题创造能力,无论从国际大环境还是自己的小环境,容易被人充当工具。

    事情还远远不止如此,中国人从道德上就已经出了问题。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1:55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kongrong0420.html



导语:近日,上海一小学生在语文考试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中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错,引起了很大争议。有网友指责教育体制僵化,老师不懂得变通。但老师和学校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用“孔融让梨”的标准作无差别的道德教化,本来就不可取。
[详细]
        
“孔融让梨”是谦让么



孔融让梨不是出于兄弟情深考虑,而是“忠义孝悌”儒教伦理观念下依“法”而行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弟(悌)于长,宜先知。”后世常常以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凡事要懂得谦让。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核心真的是谦让而已吗?对于为什么拿小梨,四岁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按照人的天性,有其是四岁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么都说不过去。但小孔融没有出于天性,确实依据“法”而拿小梨。这个“法”,其实就是大人制定的规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义孝悌”这套道德规范。

儒家道德的基础,就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还不如说是儒教使然,让梨是家长和成人所喜闻乐见的事情。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出:“到底是凭什么,我要把梨让给哥哥?”
[详细]


因对老师的判分表示不满,孩子的家长把考卷的照片发上微博,引发热议。
提倡谦让不意味着“不谦让就是错”



道德只宜自律不宜他律,提倡与践行谦让可以,但不意味着不谦让就是错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许多年,在提倡谦让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场。谦让可不可以提倡?当然没有问题,在任何社会里,都有公共秩序和良善习俗。见人打招呼礼待他人,尊老爱幼,富贵了兼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嘉许的有道德的行为。谦让也一样,出于善心或亲情或爱心,自己舍不得吃梨把梨给哥哥,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自发受到道德感召学习也可以。但是因为谦让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将不谦让这种“道德色彩”没那么高的行为判定为错,则是矫枉过正。

道德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无论是家长,老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也曾经靠这个搏出位,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详细]
人有不让梨的权利么



物为己有,财产权受保护,只要别把梨都拿走当然有不让梨的权利

后人往往对孔融让梨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排斥起不让梨的行为。然而,既然梨是孔融的可以随便挑,产权上就没有问题,挑大与挑小完全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与对错有何关系?既然有这么多梨可以挑,挑选最大的无疑是对于个人而言的最优选择,而且也是正当行为。而从个人自主的角度说,孔融有自己的个人意志,只要没有越界(比如在一人一个梨的前提下拿走所有梨),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而无需顾虑他人的眼光。

然而当让梨被许以“道德优越”的意味之后,不让梨就不被认可了。很多时候,有一些人就会打着“让梨”的旗帜去侵犯个人财产权利,以高尚的名义,把公民应有的权利剥夺和抹杀。这个时候,人们让梨就是被迫让梨,而非自由选择。我们或许可以拿宗教作为类比的例子。人都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与权利,也可以认为自己宗教里的神就是唯一的真神,但却不能因为个人的信教而去剥夺他人不信教、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觉得耶稣就是救世主,因此而去砸烂佛像,难道不会让人不寒而栗么?
[详细]


“孔融让梨”作为谦让教化的教材流传至今多年,但时至今日,也有人开始讨论是否更应该鼓励孩子争取应有权益。
让梨与否是个人道德判断



良心都是自长的而非别人强加的,有自己的道德判断是否让梨就不应屈从于集体意志

一种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与其动机有关。假如一个人做好事只是渴望奖赏或者惧怕惩罚,或者只是遵从权威的只是,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道德意义。著名美籍德裔思想家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区分了“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前者的规定,往往不是由人自己的价值判断所决定的,而只是由于权威的要求,权威所明确的戒律决定的。弗洛姆说,“权威主义良心”可能是良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孩子缺乏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所以要求其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权威。

当人长大,心智成熟以后,自主的道德观念要求我们不再听从权威,而是听从自己,权威主义良心就转化成为人道主义良心。在被问道“你为什么写不会让梨?”的时候,小学生说自己并非是恶作剧,而是坚信只有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孩子的家长也称小孩并不自私懂得分享。然而,无论是我们的教育,还是传统的道德教化,都以父母老师自居,觉得人人都是小孩子,需要听话。[详细]


思想家弗洛姆在其著作《为自己的人》中提出,要警惕“权威主义良心”。
人人让梨,没人吃大梨



一味推崇利他主义,人人皆当君子,只能被欺负,让小人从中得利

“孔融让梨”,既是谦让,也是利他。然而中国的历史上,一味推崇的都是利他主义,都是舍己为人,在“牺牲自己”的鼓吹上不遗余力;与之相反,在尊重个人权利,维护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上,既没有经典故事可循,也不见有相关的教育举措。为什么?一般而言,一种社会制度往往与一种道德体系相互适应。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推崇的都是“国家至上”“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利他主义,个人权利不可剥夺、财产私有的观念被铲除得几乎一干二净。

“别把自己当人”、“无条件的服从和利他”,这种种的宣传,表面上披着儒教道德的外衣,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专制制度而服务。当所有的人都默认“利他”为理所应当的价值观,谁能保证不会有一个变节者,偏偏只“利己”,窃取了所有的革命果实?一个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顾人的“君子国”里,恰恰是最适宜那些“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在正常的社会里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趋利君子国将被小人国所替代。然而在层级固化的专制社会里,小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大梨,君子们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啃着小梨,并为自己浑身散发出来的道德光芒而感动。
[详细]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孔融是孔融,我是我,凭什么因为他让梨我就得让梨。既然梨是我的,我当然可以挑我喜欢的,谁也不能说我错,谁也干涉不了,谁也别想干涉。”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2:07

孔融与曹操

    孔融是汉臣,而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这一点谁心里都很清楚.儒家是倡导王道的,如果有德之人代汉而起孔融等士子不会不接受的,对于权奸可就不一样了.孔融的学识庙堂之上无人可比,总是以正论来剖析天下大事,大臣们只有出耳朵的份.正论不是别的,就是春秋大义,春秋责备贤者,曹操可不是什么贤者.曹操说的好听,做的是另外一套,专门谋取私利,任用私人,排斥异己.孔融争不过曹操,就连皇帝曹操也没放在眼里,皇后说弄死就弄死了,把自家的女儿送进宫里做了皇后.儒家是主张天下为公的,而曹操的所做所为全是为私,谈不上公心.为泄私愤可以屠城,管他百姓冤不冤呢,实行的是霸道,而且成为文坛领袖,曹氏父子占尽十斗,天下无才.孔融不识时务,经常冷嘲热讽曹孟德,曹孟德也容不下孔北海.
    善于领会主要领导意图是为官之道,也称做拍马屁,舔腚沟.孔融名气太大,又挑不出啥毛病来,曹操为此很是烦恼.郗虑治国无方,整人可是花样百出,就是曹操的一条狗,让他咬谁就咬谁,把朝中有刺的大臣整下去无数,也该轮到孔融了.郗虑整理出了孔融的十大罪状,最主要的就是目无领导,曹操是不会担这个恶名声的.笔杆子是祭酒路粹,立此奇功可提拔到核心岗位,参与军国大事.文人之笔赛过刀枪,就连曹孟德这个无赖出身的都自叹不如,颠倒黑白是很容易的事,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于是一纸雄文付诸弹章,孔融被剥夺了话语权,没有为自己分辩的权力.路粹弹劾孔融是意图篡权夺位,说什么'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曹操大气磅礴正义凛然的抨击了孔融的狼子野心.祢衡的狂傲也成为孔融的罪名之一,还有结交匪人,图谋不轨等等,孔融是很喜欢喝酒的.酒友们也揭发检举孔融的大逆不道诸多言论,没有针对曹操的,都是针对皇帝的.
    曹操是很爱才的,再三向皇帝请求对孔融要从轻发落,大臣们坚决不答应,个个都成了正义的化身.对于曹丞相的求情皇帝制曰;'可.'传下殿来就变成'可杀.'孔融千夫所指,天下无不唾骂,被彻底批倒批臭了.孔融若是服软肯定没事的,而且还会得到重用,地位比原先还要显赫.可是孔融具有士的气节,士有百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在精神上孔融并没有输给曹操,曹操也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孔融的妻子,九岁的儿子,七岁的女儿都没有放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融是背着汉贼的骂名全家被杀,夕日朋友遍天下,死后连尸首都没人敢收.脂习为孔融收尸,险些丢了性命,曹操没必要再继续装下去了,孔融的名声已经臭了.
    孔融一死,大臣们一致呼吁封曹操为魏王,加九锡,还有上书皇帝禅让皇位给曹操的,曹皇后好一顿哭闹,当废后的滋味不好受,当寡妇则更难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曹操就没做皇帝,反正就是个虚名,曹操可比皇帝更威风,想睡哪个女人就睡哪个女人,包括属下文武官员的妻妾.后人都认为孔融不识时务,他的死改变不了任何事,可我认为孔融死得其所,是位真正的文人士大夫,代表着华夏风骨.曹操代表着权奸,郗虑与路粹是势利之徒的好榜样,没有孔融有名气,让后人瞧不起.对这一点他们不以为然,只要生前被魏王所赏识就中,死后管他天塌地陷呢,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没啥不一样的.曹操的儿子成了新朝皇帝,桃子早就熟透了,啥时想摘就啥时候摘,曹操早就不是什么汉臣了.利用汉室的名义可挟天子而令诸侯,没啥利用价值可随时抛弃,早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曹操死了也设下七十二座坟墓迷魂大阵,其实哪一座坟墓他也没躺在里面,谁也找不到.孔融之墓没人惦记,里面没有财宝,连酒杯都没有,后人对孔融赞不绝口.就连新皇帝也喜欢孔融的文字,可见文字才是最珍贵的.司马氏以同样手段逼迫曹操的后人禅让了皇帝之位,报应不爽,魏武挥鞭到头来还是白忙一场.
作者: xianzhen    時間: 2013-6-4 22:08

从懂得“谦让”到不懂得“忍让”——孔融的死亡之路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4岁的时候,就懂得了谦让,吃梨的时候把大个的留给自己哥哥,自己拿小的。

旧时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句子。可见,孔融因为让了一回梨,便名声大噪,不但留下了“谦让”的美名,还被媒体冠以“神童”、“天才”的头衔。

但是,天才是要服从于命运的。命运偏偏又很爱捉弄人,成名于“谦让”的孔融最终却死于不懂得“忍让”。从“让”到“不让”,孔融走了一条怎样的不归路呢?

孔融的家庭条件很不错,爸爸是个公务员,而且级别颇高,拿到现在,至少也是个正厅级干部,配的公车也至少得是辆奥迪吧!可谓有地位有身份。更值得炫耀的是,孔融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孔子。出身名门,又年少成名,带着“神童”的光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天天长大,孔融性格中桀骜不驯、骄傲自负的成分逐渐显现了出来。

十岁的时候,孔融跟着老爸上京城洛阳去旅游。洛阳城里有个叫李元礼的大明星,当时很红。可能由于粉丝们太过疯狂,也可能是娱记们太过八卦,李元礼平时闭门谢客,除了自己家的亲戚,谁也不见。淘气的孔融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去找李元礼要签名合影。李府的保安把他拦住,他慌称:“我是你们李家亲戚,让我进去!”

保安想这么点大的孩子,应该不会说谎吧!于是放行。孔融见到了李元礼,李元礼很奇怪:哪里冒出来的亲戚啊?就问孔融:“你是我们家什么亲戚啊?”孔融不动声色的回答说:“我们家祖上孔子跟你们家祖上老子是师友,我们孔李两家应该是世交啊!”李元礼不禁觉得好笑,对孔融的聪明机智称赞不已。

当时在场的人也都夸奖这孩子聪明,只有其中一个人不太友好,冷冷的说了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孔融这一听来劲了,立马反唇相讥,对那个人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了不起吧!”搞得那人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件事情当然说明小时候的孔融很机智,另一方面也说明孔融已经不再是4岁时那个“谦让”的小朋友了。面对别人的轻蔑,他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寸步未让!这一次反唇相讥的大获全胜,无疑让小小年纪的孔融获得了心理上的巨大满足。这也成为他日后“肆无忌惮、言论狂妄”的开端。

身在乱世的孔融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理想:要做时代的英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成就功名。然而理想与现实却总是充满矛盾,孔融学习很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然而走上了工作岗位才发觉,专业不太对口。而孔融狂放不羁的性格却愈演愈烈,总是嫉恶如仇,逢敌亮剑。

在单位上,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同事,还是领导,只要他看不顺眼的,就会与之对上,看不到一点谦让。甚至连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不放在眼里,经常直言、讥讽、挖苦、顶撞。

长大后的孔融成了一个“满身带刺、锋芒毕露”的愤青,简直就是王朔、余杰、李承鹏、韩寒的集合,与小时候那个礼貌谦让的好孩子相去甚远。

他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但又根本不懂政治,摸不透官场潜规则。无论是在何进手下、董卓手下,还是在曹操手下,他均得不到重用,甚至几次因为不尊重领导丢官降职。他想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也一塌糊涂。当北海相的时候,多次被黄巾军和袁绍围困,甚至还“弃城而逃”。有一次被黄巾军包围,不得不向刘备求助才得以解围。最惨的一次是被袁绍的儿子袁谭困在青州几个月,孔融倒是还能“镇定自若、谈笑风生”,照样喝茶QQ看报纸。最后却是妻儿被俘,只有他自己侥幸脱逃。

总结起来:孔融这个同志理论水平颇高,文笔不错,也能言善辩,有一定口才。任职北海相期间,也能带领当地群众修学校、办教育,文化事业搞得不错。但政治水平亟待提高,军事才能亦尚待加强。最不好的一点是口无遮拦,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尤其好批评别人,却从不做自我批评。

在战争年代里,心比天高的孔融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有满腹的牢骚无以发泄,于是他开博客、搞论坛,高谈阔论、针砭时政,品评人物、说三道四,以文字骂人为乐。在沉默的大多数人面前,孔融的言论越来越出格,尽管草根们推崇备至,博客点击率直线上升。然而终究被官方视为刺头、眼中钉。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孔融不在意这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人孔融瞧不上,与他臭味相投的“狂人”祢衡却和他一见如故,认识之后便互相加为QQ好友。孔融毫不犹豫的向自己的上级主管曹操推荐了祢衡,在推荐信中天花乱坠的把祢衡赞了一番。曹操也勉强同意面试一下祢衡,但初试的时候,祢衡就当着曹操的面把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干人等挨个数落了一番。曹操气得给了他一个“击鼓吏”的职位,以示羞辱。祢衡哪里肯干,头一天上班就“裸奔抗议”而来,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曹操怒火中烧,一旨调令把他调到刘表那儿去,祢衡仍然不肯好好上班,刘表也看不惯他,又把他推荐到黄祖那儿去。狂妄的祢衡,最后被黄祖所杀。

孔融最好的两个朋友:杨修和祢衡,其结局也都和孔融如出一辙。

几次因为得罪领导而被降职降薪的孔融依然不肯吸取教训,照样我行我素。在曹操手下做事期间,三番五次的公开得罪曹操。

曹操打败了袁绍之后,曹丕把袁绍漂亮的儿媳据为己有。孔融就在博客里写文章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给了周公做老婆。曹操看了他这篇博客,就问他这事儿哪部历史书里记载的?孔融回复说:“以今例古,我猜的!”曹操方知孔融这家伙是在讽刺他们父子俩,气得咬牙切齿。

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写文章嘲笑其行为很“猥琐”。曹操再次气急败坏。

曹操颁布禁酒令,理由是喝酒误事误国,严重了还能导致亡国。禁酒对整顿军务、严肃军纪也肯定有好处。但偏偏孔融是个酒鬼,好这一口,要让他戒酒除非要了他的命。于是他又写下一篇博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其中引经据典,历数古代因酒成事的英雄好汉,以此证明酒的好处。最后“诡辩”的说:“历史上也有因为女人亡国的,怎么不把婚姻一块禁了?”

拿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孔融最喜欢和曹操捣乱了!发展到后来,孔融简直把曹操当成了中国足协主席,而他也像当今的李大眼一样天天与中国足协过意不去,以骂足协主席为乐。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对孔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他一直在找机会下手!

那个时候,统治者治理天下,标榜一个字——“孝”,谁要是背上了不孝的罪名,可以拘捕可以判刑,严重的还会被杀头。偏偏孔融又在他的博客里大论父母子女的关系,他比喻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像瓶子里装东西一样,只要瓶子把东西倒出来,母子关系就宣告结束。还说如果爸爸不是好爸爸,闹饥荒的时候,可以不给他吃的。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言论一出,曹操便有了定罪的依据,“不忠不孝”的罪名已经够大,但为了置孔融于死地,不妨再多加几条。于是,曹操给孔融罗致了这么几条:

一、在北海郡当北海相的时候,孔融就想造反,有帝王思想。期间还召集队伍,欲夺大汉天下,想当皇帝都想疯了。

二、恶搞“朝廷”,诽谤“政府”。还冒出一个“孙权使者”的人,来做孔融的“污点证人”。平常孔融口无遮拦,难免不被人抓住一些言论把柄,这不奇怪。

三、不守礼节,经常上班不戴帽子、衣冠不整,严重影响政府形象。这恐怕也算事实,虽说孔融是圣人之后,按理应该很守礼节,可偏偏孔融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平时不太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

四、跟祢衡两个人互相吹捧,恶意炒作。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五、不孝。就是那篇议论父母子女关系的博客。

这几条罪名,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被告人孔融,男,汉族,大学文化,公元153年生于山东曲阜,现年55岁,曾任北海相、青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根据大汉律例第N条之规定,被告人犯有颠覆国家主权罪、诽谤罪、不赡养父母罪等,数罪并罚,决议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及家庭所有财产。如有不服,不准上诉!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写完了这最后一篇博客后,与妻儿一起被执行枪决。

这首《临终诗》,是孔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言多令事败”,人之将死,总算清醒了一些,也看透了人间世事:“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但似乎都太晚了。“长寝万事毕”,一切都OVER了!




歡迎光臨 仙真论坛 (http://xianzhen.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