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保护并创新“金色名片”
花弄影

帖子 14913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3902
發表於 2016-4-16 18:41 
117.136.69.145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世说】今人要守护好文物也要创造新遗产 2016-04-15 崔文佳 [url=]北京日报公道[/url]



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我们国家的“金色名片”,就是在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今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将成为后人认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重要档案。

从县委书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格外重视一件事——文物保护。在河北正定任职时,他眼见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本命长生祝延碑沾满泥土,直言“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其后,抢救万寿岩遗址、综合保护西湖……这种理念践行于他主政的每一个地方。

近日,总书记再次谈及文物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总书记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与其说是一份情结,不如说是一份出自实践的真知。文物,是灿烂文明的载体,是历史变迁的印记,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从万里连云际的长城,到朱墙黄瓦的故宫,从巧艺夺天工的器物,到泼出满纸云烟的书画,但凡被冠以文物之名者,皆有抵抗时间侵蚀的卓越品质,凝结着当时条件下非凡的创造力,蕴含着一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可以说,文物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基因就融在其中。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我们国家的“金色名片”,就是在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城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文物保护与建设性破坏的冲突。寻找二者间的平衡点注定是个长久课题,当务之急在于树立起“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一段时间以来,文物工作被一些人视为曲高和寡,乏人问津,难以变现更无关政绩,因此谈保护那就深藏深宫,谈开发那就圈地收费。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发展,质量和内涵都在延伸,相关部门只求显绩不顾潜绩,所谓“政绩”也势必成色不足。日趋强烈的社会文化需求,风起云涌的新兴技术,为文物工作带来无限可能。相关部门不断解放思想,因时而动、因地制宜,让文物资源“活”起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将“动”起来。近来一票难求的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就是最好的印证。

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文物就好比一件件证据,将这笔光辉灿烂的前人遗产具象化,强化一代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让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保有自信、站稳脚跟。每一代人,都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当代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未来文物的创造者。今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将成为后人认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重要档案。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拿出守夜人的意识,保护好从先辈传承下来的遗产,更要激发出创造者的豪情,为后辈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遗产。

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也是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使命。进一步说,由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再到文明创造,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成为全国表率。延续好北京的历史文脉,不光是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古都风貌,还要站在今天的发展格局上统筹谋划文化建设大文章,让“人、文、城”更加相适相宜,更要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创造出能够引领辐射全国的文化精品,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与珍重的文明成果。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散落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就是我们的“源”与“根”。以文物保护为抓手,传承好传统文化、涵养好当代文化,就相当于为我们自己固本培元。有了这池源头活水,我们心中的信仰势必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脚步势必更加铿锵。